有些网络语言流行不起来,即使短暂的传播和转发也如昙花一现,但“元芳体”却红了还红的厉害,据称几日间“元芳”被询问了250多万次,而且众多的网民还在乐此不疲。如此看这一热点,已绝非简单的恶搞和跟风那么简单。在笔者看来,“元芳体”的出现以及承载在“元芳体”之上的“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”恰代表公众的一种表达欲望,一种带有公共共识的渴望表达的欲望。
“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”这是最近微博上盛传的一句话,源头来自电视剧《神探狄仁杰》中狄仁杰经常问副手李元芳:“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”然后借两人的对话引出狄公对案情的分析。现在,这一口头禅被网友戏称为“元芳体”,不少人纷纷套用此句式,事事皆问元芳,令人捧腹。
当然,在时下“人人麦克风”的网络时候,到微博“吐槽”一把、博客一把,到论坛“灌灌水”,也方便的紧,也能算是一种表达。但除了极少数名家之外的“表达”可以迅速获得公众关注,解决一些疑惑和问题之外,大量的普通网民的声音其实是引起不了什么波澜的。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充满了许许多多让公众无法理解、无法信任、没有支撑、充满迷惘的现实问题,这些无法“解决”、“没有答案”而网民们内心又想“穷诘”的问题,长期纠结之后必然需要一个宣泄口,而“元芳体”的出现恰恰承载了公众和网民的上述意愿,而“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”又恰恰成了公众想知悉、想表达,又没有合适的“工具”的最合适的“表达工具”——“元芳体”是网络时代的产物,其迅速走红的流行的背后必然有民意的内因,以及公众试图通过“这根拐杖”来表达一种“东西”的需求。
在流行于“元芳体”背后的“前缀”中,莫不是网民迷惑的、迷惘的,或不满的、不解的。多年来教育部门要改革学生的课业负担,而一些学校压给孩子的课业依然沉重,就可以用“元芳体”发问;人社保某报告称,“两成职工5年内从未涨工资”,用“元芳,此事你怎么看?”不仅是一个绝妙的“讽刺”,也是一种民意的诉求;再具体到某某倒塌的办公大楼“没有一根钢筋”、某某城市交通拥挤的厉害……再小到“邻居放鞭炮”都可以形象生动的套之以“元芳体”。但这些“元芳体”的表达终归是网民和公众的一种“表达”,有无奈、有问诘、有抒情、有“愤懑”……这是“元芳体”走红最值得关注也最有价值的地方。
和同样走红过的“甄嬛体”、“离骚体”、“诗经体”、“淘宝体”等网络文体相比,“元芳体”和“元芳体”的走红显然更有份量。或者说,“元芳体”并不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,或者说一些人也不过是在“郁闷”的时候借此消遣一把,但这种“走红”的过程和“表达”的过程、热炒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表达。“表达”和“喧嚣”之后,或者留下不了什么,也或者会有下一个“XX体”替代,但这并不影响“元芳体”的价值,以及对公众部门和公众决策者的警示和触动。“元芳”,或者要继续“忙下去”,或者说过一段时间“元芳”也要赋闲了,然而,在网络时代一个“走红”的“XX体”未必都是无厘头和一时的冲动。
![]() |